干扰素的分类及其生物学功能
根据它们的生物学活性,干扰素可分为三类:
i型干扰素:包括ifn-α、ifn-β、ifn-κ等。它们主要对病毒感染具有抗病毒作用,并能够诱导细胞凋亡和免疫细胞的活化。
ii型干扰素:包括ifn-γ。它主要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,对于抵御细胞内病原体和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具有重要作用。
iii型干扰素:包括ifn-λ。它在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,能够激活天然免疫系统,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。
干扰素的功能:
机体几乎所有有核细胞都能在感染时产生ifn-α,但ifn-α的主要来源是浆细胞样dc。toll样受体(tlr)7和tlr9的激活诱导dc产生i型干扰素。ifn-α通过ifnar1/ifnar2传递信号,影响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。例如,在b细胞中,ifn-α诱导分化、类别转换和抗体产生。此外,ifn-α还诱导dc上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。此外,ifn-α促进活化的cd4+t细胞以及记忆性cd8+t细胞的存活。ⅰ型干扰素有四大功能。首先,它们在受感染细胞和邻近细胞中诱导细胞固有的抗菌状态,从而限制传染源,特别是病毒病原体的传播。其次,它们以平衡的方式调节先天免疫反应,促进抗原呈递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,同时抑制促炎症途径和细胞因子的产生。第三,它们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,从而促进高亲和力抗原特异性t和b细胞反应和免疫记忆的发展。第四,它们具有抗增殖活性。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,在多种癌细胞系中,i型干扰素诱导自噬。ⅰ型ifn的这一新功能可能在病毒清除、抗原递呈、抑制增殖以及ⅰ型ifn产生的正反馈回路中发挥重要作用。ⅰ型干扰素对急性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,但对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保护作用或有害作用。
ifn-γ是ⅱ型干扰素家族的一成员,主要由t淋巴细胞、自然杀伤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(apcs)如单核细胞、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泌。ifn-γ的产生受抗原呈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控制,尤其是il12和il18。ifn-γ通过其受体ifngr1和ifngr2发出信号,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th1反应。ifn-γ信号是肉芽肿形成和控制细胞内病原体(如分枝杆菌)感染所必需的。该途径的多态性和突变与分枝杆菌感染有关。ifn-γ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。它能增强ifnα或ifnβ诱导的抗病毒活性。因此,i型和ii型干扰素通常协同作用,激活多种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,从而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和消除病毒感染。
ⅲ型干扰素家族是最近被描述的家族,由ifnλ-1(也称为il-29)、ifnλ-2(il-28a)、ifnλ-3(il-28b)和ifnλ-4组成。它由抗原呈递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。ⅲ型干扰素表现出与ⅰ型干扰素相似的功能。此外,它们是粘膜部位屏障完整性的主要保护剂。在粘膜部位它们刺激病原体清除,同时抑制炎症以维持屏障完整性。
所有类型ifn产生/信号传导的失调与多种病理相关。ifnα通路的激活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,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addison病、流产、ifn-γ参与维持子宫蜕膜层和血管重塑、儿童1型糖尿病、心血管并发症(心律失常、心肌炎、可逆性高血压、缺血性心脏病、心包炎和心包积液、心肌病)、结节病、甲状腺功能异常、多发性硬化、类风湿性关节炎(ra)、骨关节炎(oa)和传染性骨病等炎症性骨破坏性疾病、抑郁和其他认知和精神障碍等。